新王驾临!酷睿i9-13900K/i5-13600K首发评测:ROG MAXIMUS Z790 HERO降压神板

[db:摘要]

一、前言:升级版的Intel 7制程工艺带来更好的13代酷睿

原本对13代酷睿没有太大期待,毕竟构架没有大改,制程工艺还是Intel 7,i9-13900K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过就是多了8个无关痛痒的能效核。

不过在我们拿到i9-13900K和i5-13600K处理器之后,做了详尽的测试,发现并非如此。13代酷睿处理器的变化和进步之大,远超我们想象,带给我们的惊喜甚至超越了当初的12代酷睿i9-12900K。

那么Intel到底做了哪些变化呢!

新王驾临!酷睿i9-13900K/i5-13600K首发评测:ROG MAXIMUS Z690 HERO降压神板

1、将近倍增的二级缓存

缓存的重要性相信不需要多说了,此前大家更关注**缓存,毕竟所有核心都能共享使用。但二级缓存也非常重要。二级缓存的延迟只有**缓存的1/5,如果CPU能直接从二级缓存命中所需数据,同样能大幅度提升运算效率。

12代酷睿Alder Lake处理器为每个P-Core提供了1.25MB二级缓存,每组E-Core提供了2MB二级缓存。这2个数字在13酷睿Raptor Lake处理器上,分别提升到了2MB和4MB,近乎翻倍。

同时,Intel还对E-Core二级缓存深度优化了预取器算法,让它的IPC性能更加接近P-Core。

在13代酷睿处理器中,E-Core不是用来充数的,本文中我们会做详尽测试,让大家更清晰准确的认识E-Core。

新王驾临!酷睿i9-13900K/i5-13600K首发评测:ROG MAXIMUS Z690 HERO降压神板
i9-13900K的内部构造图 16 E-Core比8 P-Core 面积小很多

2、升级版的Intel 7制程工艺

升级版的Intel 7制程工艺,使用了第3代英特尔SuperFin晶体管,可以显著提高通道迁移率,降低电阻与芯片内部热量,能让CPU工作在更高频率上。

所以i9-13900K的P-Core加速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8GHz,全核频率也有5.5GHz,比起i9-12900K提升了600MHz。

新王驾临!酷睿i9-13900K/i5-13600K首发评测:ROG MAXIMUS Z690 HERO降压神板

升级版的 Raptor Cove P-Core拥有非常好的电压和频率曲线。和12代酷睿Alder Lake相比,它在相同频率下,电压低了50mv,可以大幅度降低功耗。

而在相同电压下,它又能获得200MHz的频率提升。

但根据我们的测试,实际情况比这个更好。我们手上这块i9-13900K在1.13V电压下就能稳定5.5GHz,而此前的i9-12900K在4.9GHz频率下,也需要1.09V电压。

另外,i5-13600K全核5.1GHz的电压是1.01V,而i5-12600K在1.01V电压下只能到4.5GHz的全核频率。

12代酷睿的电压测试请参考我们此前的文章:10nm的怒吼!酷睿i9-12900K/i5-12600K首发评测

除了以上变化之外,13酷睿Raptor Lake处理器还提升了内存运行频率、增大了LLC智能缓存容量(从30MB增加到36MB)等等。

新王驾临!酷睿i9-13900K/i5-13600K首发评测:ROG MAXIMUS Z790 HERO降压神板

目前首发上市的是6款解锁版处理器,i9、i7、i5各2款。

其中,旗舰型号是i9-13900K/13900KF,8P + 16E共24个核心、32线程、32MB二级缓存和36MB**缓存,最大功耗253W。

i7-137700K/1370KF则是8P + 8E,共16核心24线程,24MB二级缓存、30MB**缓存,最大功耗同样253W。

面向主流用户的i5-13600K/13600KF,6P+8E共14核心20线程,20MB二级缓存、24MB**缓存,最大功耗降到了181W。

此次我们测试的是i9-13900K和i5-13600K这2款处理器。

新王驾临!酷睿i9-13900K/i5-13600K首发评测:ROG MAXIMUS Z790 HERO降压神板,他信和英拉会顺利回归吗?

泰国大选已正式出炉,但最终结果还有待一段时间才能公布敲定。至于他信英拉能否顺利回归,毋庸置疑当然不能。

第一、他信英拉兄妹俩始终代表的是基层民众的利益。他信家族在泰国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他信英拉能够轮流担任泰国**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一点又和代表贵族利益的王室成员相互冲突。因此,以王室为代表的泰国高层利益集团,岂能让代表基层利益的他信家族挑战自己的利益?

第三、如果他信英拉回国,泰国必将重新引起一场混乱。以基层民众为代表的红衫军,定会****支持他信英拉兄妹。他信英拉兄妹俩一旦回国,基层民众就感觉是有了自己的主心骨。那么,不排除国内民众要求重新进行大选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局势将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旦不能安抚民心重新举行大选,那么他信家族势必会重新步入政坛。这也是泰国王室高层利益集团最为担心的。

再次、之前发生的“大米渎职案”,实际上就是军方和王室对英拉的政治陷害。英拉不但被赶下泰国政坛,而且还被判刑追逃。泰国王室军方沆瀣一气陷害英拉,其目的就是要将他信家族逐出泰国,为自己日后的利益彻底扫清障碍。试想,泰国王室好不容易由此机会,他信英拉兄妹俩还能顺利回到泰国吗?

最后、他信英拉兄妹俩被迫逃离海外,这是泰国王室最希望看到的结局。虽然,泰国王室曾不止一次的发布过对英拉的追逃令。但是,这只不过是泰国王室的一种表面手段。在王室看来,只要他信英拉兄妹俩不再回国,不再参政议政威胁王室利益,那么王室和军方是绝不会将他信英拉兄妹俩赶尽杀绝。目前,他信英拉兄妹俩居住海外,实际上泰国王室成员内心是默许的。对于泰国王室和军方看来,只要他信英拉兄妹俩不能顺利回到泰国,那么他们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因此,也就无人能够挑战王室利益。

由此可见,泰国王室和军方是绝对不允许他信英拉兄妹俩顺利回到泰国的。如果他信英拉兄妹俩强行回国,那么王室和军方必将狼狈为奸将其抓捕。所以,鉴于种种特殊原因,他信英拉兄妹俩暂时无缘回到泰国!

新王驾临!酷睿i9-13900K/i5-13600K首发评测:ROG MAXIMUS Z790 HERO降压神板-他信和英拉会顺利回归吗

周朝哪年灭亡的?

周朝的灭亡经过: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国惧怕之下背叛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

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接受西周君所献的人口、土地,便放其回到西周。

同年,周赧王郁愤而终,国权已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其后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

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王,东周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

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公。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最后一任周王是:周赧王姬延(约前316年-前256年在位),姬姓,名延,亦称王赧(nǎn),周慎靓王之子,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

为什么这一年在历史上这么的重要?

文/豫章节度使

公元前841年对**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历史开始有了确切详细的时间纪念。也就是在这一年,西周国都镐京(今西安)发生了一起动摇西周王权统治的标志性政治**。这次**,也预示着西周王权的威严早已非往昔可比,已经摇摇欲坠。这次**,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国人**”。“国人**”是一场怎样的**?为何说它严重动摇了西周王权统治?

“国人**”背景:成康之后西周王权日益衰落

约公元前1046年,居于关中地区的周国国君周武王率领天下大小方国的联军,伐纣灭商成功。凭借灭商后的强大军力和威望,昔日的小邦“周”成功取代商王的天下霸主地位,成为新的天下共主、诸侯盟主,开创周王朝的统治。

周武王以后,成王、康王继起,为周王朝带来“成康之治”的盛世图景,周王朝平定了东方代表旧商朝势力的东夷国家联盟的反扑,拓展了东方疆土,巩固了在东方的统治,周朝势力达到极盛。成康之后,继位的周昭王连年对西北戎狄用兵,虽多有斩获,但却大大消耗了周王室的直属军队力量,且和戎人结怨,从此戎狄之害一直伴随到西周灭亡。同时,周昭王又向南方的荆楚之地用兵,最终意外**在了南征途中。继位的周穆王改变昭**略,采取四邻和睦政策,周朝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周穆王时期频繁进行的四方巡视活动(留下《穆天子传》的故事),又损耗了周朝国力。

周穆王西游

此后,周共王以天子身份,与手下畿内诸侯抢夺侍妾,严重削弱了周天子在手下诸侯中的威信。再往后,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三代以叔侄、侄孙身份相继成为周天子,破坏了作为周朝统治天下基础的宗法制,并透露出周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权力斗争。同时,周夷王又听信谗言,烹杀齐国君主齐哀公,导致天下各诸侯与周王之间离心力进一步加重,周王权威进一步衰弱。周夷王之后,就是其子周厉王。在这一时期,便发生了著名的“国人**”**,也就是**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国人**”过程:周王与国都内的贵族争利失败

说完了“国人**”的背景,我们再来说说这一**本身。要了解“国人**”**,就要先了解“国人”指的是什么。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国人”这一概念是与“野人”相对的。

《周礼·泉府》云:“国人郊人其有司”,贾公彦疏:“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据此可知,“国人”指的是居住在国都里面的人,相对的,“野人”在**古代多用来指代隐逸之士,或者说是居住在国都之外郊野的人。如秦穆公时期,一次秦穆公在和晋国军队作战过程中,陷入晋军包围,危急关头,一群山野之人跑出来,救下了秦穆公,这里救秦穆公的山野之人,就是与“国人”概念相对的“野人”。而西周春秋时代,居住在国都内的人,多为贵族和士人,而居住在郊野之间的人,多为平民农夫。因此,我们就能知道,“国人**”中的“国人”,指的是居住在周王朝国都内的周王室贵族和士人。

搞清了“国人”的含义,我们再来看看“国人**”这次**。国人**之前,随着周王权威的衰弱和周王畿内土地上分封的贵族越来越多,再加上周王连年对外用兵和王室享乐的花销,周王的税收等经济收入越来越少,开支越来越大。于是,周厉王动起了“开源”的心思。据《史记》记载,当时,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王畿之内的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向周王缴纳钱物。

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周厉王进谏。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认为这是很伤人心的做法,因为“专利”政策侵犯了很多贵族和平民的经济利益。实行“专利”后。贵族的经济来源少了,而城市下层平民的生活也更加雪上加霜,顿时民怨沸腾。

周厉王

上至贵族士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周厉王充满了怨恨情绪,纷纷咒骂他。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希望废除“专利”政策,否则王畿之内必将动乱。可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专利”政策,咒骂周厉王,就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满腹,却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议论朝政了。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好以目示意。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由来。整个镐京,霎时变得**气沉沉,毫无生气。

周厉王看到此情景,向召公虎炫耀自己残暴统治的成果,表示自己能让国人不说周王的坏话了。但召公虎却说,堵住民众的嘴,就像堵住河流一样,这是智障一般的做法。因为,河流只有疏导才能畅通,堵住河流,一旦发生决口,将造成灭顶之灾。同样,对于民意,只有顺从疏导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堵塞民意只能日益滋生大家的反叛情绪,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河堤决口。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国语》)这段对话记载在《国语》中,就是《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

召公谏厉王弭谤

周厉王的倒行逆施终于引发了国家的动乱。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慌忙下令调兵遣将,剿灭**的国人。然而,根据当时周朝的制度,周王的士兵都是从王畿内的贵族和平民中招募而来的,因此,周厉王手下臣子对周厉王说到:“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了,还能上哪调集军队?”眼见平定国人**无望,周厉王只好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最终。周厉王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于该地。

国人**

“国人**”的结果:王权旁落周朝国政被贵族把持

国人**之后,虽然周厉王还是名义上的周朝国君,但国都镐京实际上却是王位空悬。为此,周王室卿士大臣们决定辅佐太子姬静执政,但鉴于太子年幼,王室卿士们决定代替周王行使王权。这就是“国人**”之后的“共和行政”。这一年,也被称为“共和元年”。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所载:“共和元年,岁次庚申。”也就是说,这一年,为农历庚申年,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

然而,关于“共和行政”的具体含义,时至今日仍有争议。其中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共和行政”是“共同执政”的含义。《史记》记载,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后,周王室卿士大臣召穆公和周公(《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是“周定公”,但此书被清代学者证伪)联合执政,代行王权,直到公元前828年太子姬静成年继位才宣告结束。

共和行政

然而,周、召二公代行王权、共同执政这一说法只见于司马迁《史记》所载,此前史书,如《国语》、《古本竹书纪年》、《世本》中均未记载此说。《古本竹书纪年》、《世本》等史**载,“共和行政”中的“共和”,即“共伯和”。但“共伯和”究竟是谁呢?历史上有关共伯和的国、族、爵、姓以及生平都完全空白。经过众多学者的长期研究,目前已形成若干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以“共伯和为卫武公”说最具影响。

“共伯和为卫武公”说始见于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支撑这一说法的证据有三:一是《史记正义》引《鲁连子》云“共伯复归国于卫也”,可知共伯和之母国为卫国;二是《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卫武公名“和”,而其兄称“共伯余”,由此可推知卫武公也可称“共伯和”;三是得名于共国国君“共伯姬和”,武王灭商后,封周王室成员在上古时期共工氏的故地建立共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辉县西北一带,但在武庚联合三监叛乱时,共国站在武庚方,被周公旦所灭,共国灭亡后,封地取消,爵位保留,由卫国国君指派,故卫国是一国两爵,国君世袭侯爵并能指派共伯爵位给他人,而这个卫武公就是“共伯和”。近代以来,多有学者支持此说。然而此说成立的困难之处也十分明显。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而卫武公去世时间为公元前758年,相隔83年,跨度之大超出古人的正常寿命。若认可《年表》的记载,则很难解释这一巨大的时间跨度。

共地位置

不过史书确实记载卫武公特别高寿,似乎又为“共伯和即卫武公”的解释留下了空间。如《国语·楚语上》载:“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据此可知卫武公年寿在95以上,甚至很可能到百岁左右。顾颉刚先生在《史林杂识》“共和”条中提出,如卫武公高寿至百岁,则共和元年卫武公已经成年,青年执掌国政在古代并非不可能,如项羽、李世民等皆是如此。顾先生以降,持此说的学者不少。直到近年王红亮在《由清华简〈系年〉论“共和行政”的相关问题》一文中也力主此说。从目前的材料看,共伯和为卫武公之说似乎确有诸多证据。

但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刘卓异先生却认为,“共伯和为卫武公”说有不少证据,又有一些难以解释的逻辑困难。先,如果认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记载,共和行政在前841年开始,持续了14年,在前828年就已结束。而卫武公元年为前812年,比共和行政结束的前828年还晚十余年。也就是说,如果共伯和是卫武公,在他进入周王朝代行王政之时,他只是卫国的公子。当时卫国国君卫僖公尚在位。而以公子之位入国都执掌王权,在立法等级森严的西周时期,是难以想象、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要选任执掌国政的卿士大臣,大概率只能从畿内诸侯或天下各封国诸侯中挑选,不大可能选用诸侯国的公子,这在当时是明显的僭越行为。而此时,宗法制度尚属严格,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还未到来。况且,共伯和还政于周王并归国后,仍然在位的卫僖公如何看待这位曾经执掌天下权柄的儿子?

因此,刘卓异认为,共伯和并非卫武公,而是另有其人。也就是说,这个**历史上有确切时间纪年的大**中的主人公,其身份仍是个谜,有待后世史学家根据历史书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据进一步破解。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三连哦!我是豫章节度使,与我一道品茶说历史,煮酒论英雄。

周朝活得最久的君王?

周赧王

周王朝共存在了790年,最后一任君王周赧王是周王朝最后一个天子,这个在位时间长达59年的周天子,实际上从继位开始就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一继位就只是一个没有土地只有王的头衔的憋屈周天子。 刚开始寄居在东周国,后来被赶到了西周国,打个仗还要借钱买粮饷和兵器,还不上钱就躲到宫中的一个高台上,产生了个“债台高筑”的成语故事,也真的是够窝囊的了。 和东汉末年的汉献帝等君主比起来,周赧王可谓是最落魄的帝王了。于公元前256年病逝,其在位时间长达59年,为周王室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了。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angguangwei.com/10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