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win10退回win8(win8系统退回win7)

前沿拓展:


2022年10月的一天,李艳华把自己最早培育成功的大豆品种“东生1号”寄给了一家国内大豆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这家企业在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把大豆种子通过飞船送到太空做实验。

从成为黑龙江海伦的第一个大豆女育种人,到被誉为“女袁隆平”,30多年间,李艳华只做大豆育种一件事,她不仅听得懂大豆“唱歌”,更有一套培育大豆的严苛标准;她把培育成功的豆种称为“孩子”,其中任何一个的表现好坏,都逃不过“鸡娃妈妈”的眼睛。

因为成绩突出,李艳华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黑龙江省70年70人模范人物”等荣誉,但她说自己“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不过是大胆走了别人眼里的‘夜路’”。

她的育种梦,从一条“夜路”出发,历经岁月里的风风雨雨,正朝着时空所能及的最远处不断延伸。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小学四年级的李艳华,村里老人称呼她“丑女”。昏黄柴油灯下,她在本子封皮上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石墨勾勒的字痕随着手腕的力量透过第二页。李艳华做什么都认真细致,天生如此。

农村的孩子,总会在农忙时帮着做农活。李艳华个头不高,脾气却很执拗。跟着同学们在生产队里帮大人掰苞米的时候,别人三把两下掰完一堆苞米,呼啦啦地就冲到了最前面,可李艳华总快不起来。有一次,她一个人被抛在深深的垄沟里,但仍然像跟自己较着劲儿似的,非得把自己负责的苞米全都捡出来、掰干净。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把任何一粒粮食扔在地上。

她终于如愿成为了守护粮食安全的育种人。

李艳华工作生活的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大豆的主产区之一,尤其是黑土肥沃的县级市海伦,有“**优质大豆之乡”之称,也是重要的大豆集散中心。

因为常年和豆农打交道,李艳华组建了几个微信群,解答他们的问题。有一次,一位种植大户遇到难题,李艳华先坐了三小时汽车,又坐农用车颠簸一个多小时后,直奔地里细致观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我觉得累,但我更觉得安心,在地里才是充实的。”李艳华甘之如饴。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研示范中心主任刘力睿还记得第一次和李艳华见面的情形:“李老师穿着一套蓝运动衣,下车就去田里看大豆,结束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只要提到专业问题,她什么都愿意讲。”

“今年我们有128个来自国内外的大豆品种同台竞技,李艳华老师培育的‘海A’品种虽还未审定,已经‘技压群雄’。”刘力睿说,在试种中,“海A”亩产超过500斤,产量较目前广泛种植的常规品种上浮了60%以上。

截至目前,李艳华的“东生”系列大豆增产超过20亿斤,为农民增收超过40亿元,新疆、内蒙古等地,都有她的“孩子”,哪个品种高产了,李艳华能念叨好几天。

眼下,李艳华最关心一份正在审定过程中的“材料”:“试种表现特别好!在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第六积温带亩产还能达到300斤,明年要好好设计与当地种植品种的对比试验,搞个现场会,争取尽早在当地推广应用!”第六积温带是黑龙江最北、环境最严酷的生长区域。

在一个工作账本下,我们找到了李艳华隐秘的一面。她手抄的苏轼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现在怎么说呢,感觉也在逆境里头。”李艳华说,这几年,每次遭遇类似新品种没过审的挫折和失败,她都习惯从诗句里寻找古人的放旷和豁达,以此排解内心的烦忧。

2022年10月至11月期间,海伦因**严重一度静默管控,李艳华主动把自己隔离在了办公室。艰繁工作的间隙,手机App里的《苏东坡传》抚平了她情绪中的每一寸褶皱。

诗句抚慰人,人也活成了诗。一如她的人生,儿时的饥饿、育种的艰难、名利的诱惑……一步步走来,“穿林打叶声”响了几响,杳然消逝。唯独时间里的风风雨雨,洗练出一个谦和、真诚、专注、纯粹的李艳华,伴着满地的杂交豆株“吟啸前行”。

“什么是最不够用的?时间最不够用。”李艳华时刻告诉自己:分秒必争。

“退休以后我还是要干地里的活,”她说,“生命结束的时候,‘李艳华育种’这五个字才能结束。”

小时候,村里人叫李艳华“老丑子”“丑女”,这并非说她相貌不好,而是因为无论怎么逗她,她都不“急眼”,索性就这么叫她了。长大以后,在更广袤的黑土地上,她被称为“女袁隆平”。对此,李艳华更愿意把它看作农民对自己的期待和鞭策:“肯定是赶不上袁老的,但是我得尽力向他致敬、向他看齐。”

说着说着,李艳华的语调激动起来:“**大豆的事业需要一代**人来努力赶超。**是大豆的故乡,大豆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只要给我们时间,我们一定能赶、能超,一定不比别人差!”

依然有一些种业公司的人向李艳华伸出橄榄枝。他们不知道,李艳华最习惯的,还是那间“梦醒时见豆”的办公室。

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不打算离开这里。她知道,黑土地在,办公室在,大豆育种就在。

采访结束时,李艳华的思绪又回到了育种梦的开始。

那是1986年,20岁的农村女娃踏进东北农业大学的大门。在学校树林子里,李艳华梳着干净利落的短发,穿着长及脚踝的白色连衣裙,一只手轻抱着树干留下了一张照片,稚嫩的脸上藏不住她最美的韶华。

有人给她泼冷水:“女娃学农业没出息”,说她走了一条“夜路”,看不见光,没有前途。

如今,顺着“夜路”,李艳华走着,坎坷着,一路艰辛跋涉着,终于发出属于她的光亮——

一个眷恋土地的育种人所能发出的最大光亮。(记者陈聪、管建涛、魏弘毅、王鹤)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拓展知识:

从win10退回win8

重新装系统咯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生活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angguangwei.com/104644.html